2025 國中組 第五名
姓名:林湜恩
學校:臺中市市立忠明高中附設國中 三年二班
書名:群:海洋生態史詩小說
當我闔上《群》這本書,內心久久無法平靜。這不是一部單純的海洋驚悚小說,而是一場深海來臨的審判,一聲針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無聲控訴。 故事由海洋生物的異常行動開始—— 一隻鯨魚撞沉了科考船,一群龍蝦集體自爆,一條深海電纜斷裂癱瘓了全球通訊,一片海底蠕蟲吞噬了鑽油平台……這一切不像偶發事件,更像一場經年籌劃的「自然聯盟行動」。這樣的劇情,令人脊背發涼。它讓我們開始懷疑:或許海洋未曾沉默,只是我們太吵,從沒聽懂它的語言。 作者以細膩筆觸描繪了西谷心靈的崩塌與重生,將他的內心轉折寫得細膩深刻。西谷曾深信科學至上,傲然俯視自然,直至逐步被自然的無情力量摧毀,他才嘗試在最終的混亂與崩潰中,重建對自然的謙卑。他的掙扎與覺醒,不只是個人的,更是整個人類文明的鏡像縮影。我們自詡是萬物之靈,恣意開採、操縱、汙染,卻從未反思:自然,是否也有記憶?是否,也會在某一天,記得我們曾經對它做過的一切,然後,悄然反擊? 小說中的「Yrr」是一種單細胞集合生物,它沒有領袖,沒有語言,卻展現出極高的協同與學習能力。這種看似低等的生命體卻成功癱瘓了全球秩序,逼使人類在科技與文明最驕傲的頂端墜落。這樣的設定令人震撼,也極具寓言意味。Yrr像是自然界的意志實體化,是海洋長年被壓抑的記憶與怒火,是自然本能中「自我修正」的機制。那不是報復,而是一場療癒,一種為了重新找回平衡的反制。 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想到莊子齊物:「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這句話在《群》中顯得格外諷刺。因為人類從未真正與萬物「為一」,我們只是站在高處俯視、開採、命令與改造。我們一邊談「保育」,一邊將海洋當垃圾場;我們一邊敬畏自然,一邊用科技榨乾它的每一滴能量。《群》像是一面鏡子,照見了人類文明的雙面與自欺。 最令人震撼的,不只是小說中一幕幕驚心動魄的災難場景,而是那股潛藏其中、悄然復甦的「道」的回歸。自然並非啞口無言,它從未真正沉默,只是人類太吵,太忙,太自以為是。它在等待——等待人類靜下來、慢下來,從喧囂與傲慢中甦醒過來,重新學會傾聽它的聲音。 我們對外太空的認識,竟然遠遠超過對自己腳下那片蔚藍海洋的了解。人類可以傾注千億資金探索火星,卻連深海的陰影都不曾真正照亮。我們總以為自然是無知的、可以征服的,可以歸屬的,卻從未思索過「物無常主」的道理。世界不是為人類而設,它自有其節律與道理。當我們違逆那個節律,後果就會以另一種形式回來——或是龍蝦自爆,或是海嘯滅城,也可能是看不見的菌類、微生物,用一種我們根本不懂的方式「回應」我們。 這本小說不是科幻,也不是警世寓言,它更像一場祭儀——一場為人類自身驕傲與愚昧所舉行的安魂祭。而它帶來的最大震撼,就是讓我開始意識到:也許人類的真正覺醒,不在於再一次技術革新,而是在於一次深刻的內省與謙卑的學習。我們不是地球的主宰,而只是借住其中的一員。 它讓我開始懷疑:我們真的文明過嗎?我們真的進步了嗎?或許,我們只是用更華麗的科技包裝更野蠻的佔有。在對自然的掠奪與控制中,我們活得愈來愈像機器,程式化地生產、消費、擴張,卻逐漸忘了如何像萬物那樣,安靜地、謙卑地共生。 我們築起城市高牆,架設衛星、連接全球,卻從未想過:當自然真正「醒來」,我們準備好了嗎?或者,那將是對人類最終的審判,一場不再用語言溝通的對話,一次深海與大地用自身節律發出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