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連結〉

2025 國中組 佳作
姓名:游家宇
學校:臺北市市立中正國中 九年二十二班
書名:陳郁如的食.味.情手札:我的一簾柿餅

  這世上無論是強壯的運動健將,還是襁褓中的始齓嬰孩,抑或是拄杖的耄耋老人,每個人都需要吃飯。從飯入口,到夜晚飽腹後的滿足感,每一頓飯不僅填飽肚子,更悄悄牽連起我們與這個世界的關係。飲食,並非只是生理上的需求,它更是一種情感的交流,是歲月的沉澱,是回憶在人心深處的羈絆。    畢竟,吃飯是每天必須要做的事。無論是風和日麗還是雷雨交加,四季更迭之下,沒有人能避開「吃」這個日常。或許也因此,我們往往忽略了它的深刻意義。然而,陳郁如在《我的一廉柿餅》一書中,讓我看到飲食的另一種面貌——它是一種「連結」,將我們與家人、土地、文化緊密相繫,讓平凡的食物化作情感與記憶的橋樑。    而這一座座橋梁尚有各自的模樣。在書中,陳郁如與先生一起鋸木板、採摘柿子、掛上繩索風乾,這個過程展現了書中的第一種情感連結——夫妻之間的愛情。而無論柿餅的數量是三十顆還是三百顆,陳郁如總會準時寄回家中,與母親共享,流露書中的第二種情感連結——母女之間的親情。至於對柿子樹的那份珍視與呵護,無論豐收或歉收都珍惜樹木而不怨嘆,蘊含著書中的第三種情感連結——對自然的知足與敬畏。僅僅「做柿餅」一事,卻可見食物與情感的連結之深。    食物連結情感的功能,之於我也是相仿的,尤其是親情。猶記一個生病的午後,天空一片灰矇矇,我躺在床上,瘦小的身軀無力動彈。阿嬤看著我,嘆了一口氣後走進廚房。我聽著她拿出玻璃瓶裝的麻油倒進鍋裡,任由香味緩緩瀰漫開來。接著,煎上一顆圓潤的雞蛋,蛋黃微微凝固,保有濃郁的蛋香,鋪在白嫩細緻的麵線上,最後撒一把翠綠的蔥花。那股香味,像是神奇的魔法,撫慰我不適的靈魂,讓我逐漸感到溫暖,恢復氣力。    天空終於燦爛的午後,阿嬤笑著邀請我走進廚房,傳授她的廚藝秘方。阿嬤緩緩拎起麻油,手摸了摸鍋子上方試探溫度,操著台灣國語對我說:「這樣的溫度,才能逼出麻油香氣,煎蛋時讓蛋白『恰恰』,才夠香。」她一邊示範一邊指導,我則在一旁看著那顆熟悉的蛋在熱油裡滋滋作響。這道麻油煎蛋麵線,美味而簡單,卻是我與阿嬤之間不簡單的連繫。    長大後,繁重的課業壓力,成堆的作業與考試,常讓我感到喘不過氣。每當深夜讀書疲憊不堪時,我總會走進廚房,自己煮一碗阿嬤的麻油煎蛋麵線。倒入黃色的麻油,看著油紋流動,嗅聞熟悉的香氣,我彷彿又回到了阿嬤陪伴的日子。煮好的麵線,撒上一些蔥花,簡單的色彩卻赫然成了一幅畫作,錯落成最美麗的風景。而每一口麵線,都在提醒我這份美味背後的溫暖,滋養著我,安慰著我,給予我重新面對挑戰的勇氣。    原來,每一次提起筷子的瞬間,我們都不只是填飽肚腹,更是品味生活的厚重與溫柔。飲食,是文化的延續,是時光的凝聚,更是情感的交通。飲食像甜蜜的另一半,溫柔的與我分享每一個甜蜜的瞬間;又像和藹的祖母,安靜的聽我宣洩各種情緒;更像一位摯友,堅定的陪我一起承擔人生風霜。    飲食看似尋常,卻飽含不尋常。它不僅是維繫生命的日常,更是串聯情感、傳承記憶的重要紐帶。一廉柿餅、一碗麵線,看似微不足道,卻能跨越時間與空間,將我們與所愛之人、所眷戀的土地緊密連結在一起。無論是夫妻間共同製作的柿餅、母女間分享的甜蜜,抑或是祖孫之間那碗麻油煎蛋麵線,這些平凡的食物背後,總替我們守護著不凡的愛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