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讀後感《萬曆十五年》

2009年高中組  佳作
姓名: 鄭惟中
學校:鳳新高中 二年級

萬曆十五年,不過是歷史上平淡的一年,在明神宗在位的四十八年中,應該有比這年更為可述的,但作者特別以此年作書,大概是因為萬曆十五年所發生的事件,雖看似不重要,卻是歷史的一個關鍵。
  讀完這本書,我才發現我對明朝的了解近乎於零,從前所知的不過是為應付考試而已,只被動學習會考的部份,沒有深入透徹。其中張居正最令我訝異,他和我以前所知的完全不同。我所學的是他「陽」的一面,他盡心輔主,推行許多建設、改革如「一條鞭法」等。然而,他雖貴為首撫,仍須與宦官合作,才能方便政策的推動。因為明朝開國之君洪武帝為鞏固政權,使皇權不被分割或取代,將權力集中掌握,廢宰相,行內閣制,因為權力受到拘束,這造就大學士和宦官間密切合作。自東漢末年以來便有宦官亂政,明朝更為嚴重,明末宦官幾乎執掌一切。我們和當時年幼的神宗一樣沒料到。內閣大學士和司禮太監的密切合作,會給明朝帶來多麼嚴重的後果。
  在書中我看到另一面,原來人人都有陰陽兩面,人們口頭上公認的是「陽」,不能告人的私慾稱為「陰」。皇帝有,但他的言行舉止都受到百關的細察,無法允許他表現「陰」的一面,他的一切行為都需符合道德禮儀,因此萬曆皇帝就連想立鄭妃為皇貴妃,立常澗為太子都辦不到,他因而消極面對一切。張居正與文官之間是複雜的,他有「陰」的存在,文官們為了能有今日的地位,努力苦讀,他們對四書中的倫理道德十分透徹,有著深厚的道德素養,一心要將所學盡用於皇帝身上。然而,明朝並非一個尊敬文人的朝代,廷杖破壞了文人的自尊,現實的體制讓他們產生雙重性格。張居正亦是如此,在現實與道德間,他必須去做一個利於自己與現實的決定,如武清伯李偉藉由仲介人之便貪瀆,張居正沒嚴辦此案是因為文官雖以道德執法,實際上的行為早已是違背道德。但也有如海瑞這樣的人,全然是道德的擁戴者,然而這在任何一個朝代都是難以生存的,他的作為會破壞百官們所維持的形勢。而武官自宋便不受重視,明亦如此。戚繼光受到張居正的提攜而有機會一展他的軍事長才,他與張居正也互相存在「陰」,之後隨著張居正的逝世,皇帝清算一切,他也難逃張居正的影響,但他對明朝的貢獻是不可否認的。
  明朝的滅亡不能只說是誰的錯,皇帝、文官、武官、宦官之間的陰陽對立產生的矛盾,有了這樣的發展,萬曆十五年不過是將舊體制的缺點燃起,之後即是不可收拾的爆發。歷史是承接著過去在發展的,要從整個歷史來看萬曆十五年這段歷史,才能了解它對後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