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為人《做工的人》

2018 高中組 佳作
姓名:連思瑜
學校:台中市私立曉明女中 高二甲班

我們都追求一個關懷人權與自由、講求公平與公正的世界;我們生活在自由民主的社會,享有生存、教育、工作的權益;任何人都不應被歧視與受到權利的侵害;我們可以透過個人努力決定我們未來的生活;我們可以循法律管道爭取權利,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這是我們理想中社會的框架,這是我每個人所該公平享有的一切。但現實是,理想中的框架確實存在,不過不是保護所有人,而是區分出兩群人:在框架裡的人們安居樂業,相信法律與制度的公正;而框架外,有一群沉默的人,不受保障,甚至被框架所擠壓與踐踏。然而,框架裡的人們毫無所覺......,這兩個群體生活在同一世界,卻宛若處在平行時空。
林立青的這本《做工的人》,文字真誠、赤裸、熱切,誠實又生動地敘寫了一個個工人們的日常與故事;也寫自己作為一個有穩定薪資的工程師,長期接觸工地環境下,他的位置其實既是身處其中,也是旁觀整個結構與制度的壓迫,這樣的位置既能同理,也使他更能看見這制度的荒謬與歧視。因此,在紀實之外,也有他對許多現象的同理、反思、控訴,以及無力與悲哀。這樣的無力與悲哀來自於許多壓迫的情況中,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消極的不配合,然而「生而為奴,逆來順受而已。什麼也做不了」。當他看見執法者或警方的偏見與針對、業主與管理階層對工地環境嚴苛的不理解、對外籍勞工的剝削,也只能看在眼裡,最多做一些消極的抵抗,然後,逆來順受 。
當我閱讀這本書,並意識到這本書所書寫的便是我所生活的社會時,感到稍微的喜悅與更大一部分的悲哀。喜悅於有這樣一本書的出現,描寫我們生活中被忽略的工人,一個被「透明化」的群體。雖然他們對建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但我們不會注意,我們只會看到,一群「勞動力」建築了一棟高樓,高樓建起後,官員剪綵人們進出,那群「勞動力」也大概去別的地方蓋大樓了。我們從來不曾記起他們,也就無所謂遺忘。他們不被視為一個「人」,而僅只是被化約成沉默的「勞力」看待,沒有人在乎他們的名字、尊嚴、權利、待遇、娛樂甚至於性慾,這些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所具備的需求;即便在街上擦身而過,我們也只是迴避他們身上的傷痕、粗糙的皮膚、變形的關節。但這本書描寫了他們的生活,例如上工的勞動、下工後的娛樂以及他們一個個不同遭遇的人生,讓我們意識到,「他們也是人」、「做工的人也是人」,於是書中那灼熱的陽光、燙手的鋼筋好像灼燒在自己身上;制度的暴力與歧視也踐踏著己身;社會上看的見與看不見的差別待遇,閱讀者也一併承受;我們在街上曾迴避過的傷口也有了痛覺。在這樣的過程中,我也侷促難安,因為我認識到了,我們,同樣為人,是如何殘酷的對待彼此,這正是我最感悲哀之處。最後只能安慰自己,受壓迫的不是我,我依然在框架下被保護,但這樣的自我安慰,何嘗不是更大 的諷刺與無法迴避的羞愧!而當意識到,底層之下還有更底層、被剝削之下還有更極度的剝削時,例如同樣做工的外籍勞工、原住民、身障者,更感悲哀與無力。
如同書腰引言:「這社會要求他人有尊嚴活著的,幾乎都是收入穩定的人」,現行狀況下,決定一個人受框架的保護與否,在於他的經濟能力與社會階級;大大的引言後還有幾行字,「但一個人只是想活著,謙卑和努力的活著,難道不值得尊敬?」的確,書中所描述的人們也都同樣 用力地活著,我們應該享有同樣的權利與尊重,因為我們同樣生而為人啊!因此最初的悲哀過後,也認知到義務:我們都有責任去認識與面對這個世界、這套規則的不完善之處,儘管直視的是血淋淋的傷口與疼痛,我們仍要堅定地逼視並開始著手改善,因為,我們都追求一個關懷人權與自由、講求公平與公正的世界......,也因為,我們都同樣,生而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