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精神病院當醫生》閱後心得《我在精神病院當醫生》

2018 高中組 佳作
姓名:張芷瑄
學校:高雄市中華藝術學校 劇二美

《我在精神病院當醫生》
茫茫書海之中,此書吸引我所有的目光,由精神科醫生的角度,以第一人稱來和病患對話 ,對話內容深奧,像是平常人較不會去涉略的神學、哲學、科學、醫學等等,因此我的好奇心被 點燃了,究竟精神病病患和所謂的正常人有什麼區別呢?也許全世界都是瘋子,也許沒有人是瘋子,三十四名病患,每位病患的想法都很奇特,如果真要分類大致能分成:能感知特殊事物的病 患;堅信有上帝的病患;自圓其說的病患;被未知生物追殺的病患;想像力過盛的病患,當然不 只五種,因為三十四名病患是千差萬別,卻又如此毫無二致,他們的智商不會輸給普通人,甚至 還有可能是天才,最重要的是,他們比任何人還能清楚的表達自己。
一位男病患,在他被剝奪特殊想像力的權利前,平時都不發脾氣,就連被痛打一頓,還是面帶笑容,原來這位病患的想像力無比豐富,能夠依照自己的需求,創造自己的虛擬世界,盡情恣 意,他強調這跟真實世界一模一樣,只是他就像上帝能掌控一切,當患者療程結束後,笑容消失 ,或者比起生活在殘酷的現實裡,死在幻想的國度裡會來的更加幸福吧!人類擅長用幻想來逃避 事實、掩蓋過錯,就算像鴕鳥一樣把頭埋在土裡,也埋不了諸多缺失,不如坦然面對一切。
「你治不好我,也不用治,我根本沒有病,有病的是別人!」這是書中物理學博士所說的話,他認為影子是有生命的,聽起來很荒謬,但他有自己的一套理論,其實這位博士和其他人一樣,只相信自己認以為真的事:「每個人都將自身所感知的範圍當作世界的範圍。」多數人認為正確的事物,就是我們肯定所認知的世界,少數人所看到的事物,因為無法被接納且不在我們的認知範圍內,不能被驗證,才會形成我們口中的精神病病患,其實一切都是思維上的偏差,就像每個人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
精神病病患的生活,宛如懸疑驚悚小說般精彩,三十四名病患的故事,一則接一則令人駐足其間,不忍釋卷。其中最後一名病患,用言語就能逼瘋一個人,那不知要看透多少人情冷暖,才能如此絕情?「抓一對母子,在他們身上裝炸彈,只為了測試他們願不願意為對方付出生命,最 後沒有殺死任何人,但徹底扼殺了母子之間的信任。」我們看似活得自由自在,但卻有許多的限制,同性議題、言論自由等等,一昧按照自己的想法,只會被嫌棄,被要求改正,除非足夠有說服力,否則只會被迫改變,猶如醫生協助精神病病患偽裝成正常人,一個人的思維是無法輕易改變的,只要表面一切「正常」,誰會發現思想有落差呢?
人不斷包裝自己,形成偽裝,沒有人像精神病病患一樣真實的表達自我,畢竟要在世界上生存,表面的處世功夫是很重要的。原始時代沒有這些規定,弱肉強食的世界觀是唯一從古至今不變的事實。探討事物的本質,能使我們更進步、更團結。我們不能輕易斷定一件事的真實性,所以使用很多假設和實例來說服事件的真偽,麗如:一覺醒來說著從來沒聽過的語言,對初相見的人有一見如故的感覺,如同書中所言,我們都是同一個人不斷在做輪迴,世界上沒有標準答案 ,標準不過只是文明所帶來的影響。文明來自人性,而「人性本惡」,因為自我意識太強烈,包裝出掩蓋事實的「人性本善」,到頭來人不過是以自身為中心的群居生物,圍繞著既定的世界觀 ,不排斥也不反對,只是盲目追尋。
世界明明有無限可能,人很主觀,又容易被聳動的言語所影響,易於盲從,在極端的情緒控制下,微乎其微的可能性就會被放大,因而產生了恐懼,失去理智。人之所以會進步,是因為會思考,探討彼此間的差異正是進步的明證,特別是獨特又能被世俗認可的人。但人排斥未知的事物,要成為被認可的人,需要突破重重考驗,過關了,就是天才;否則不是凡人就是瘋子。人會 思考,應該像精神病患一樣,保持自己獨有的思維能力,不受外界影響,也不干擾外界,不踩到 生而為人的最後一條底線,想唱歌就唱歌、想寫詩就寫詩、愛幻想就幻想。迄今我的所知有限 ,但我很高興我活在世界上,還能思考,還能分辨真偽,同時保有專屬於自己的想像空間。
如果要用四個字形容這本書,會是「深不可測」!此書章章扣人心弦,無法朔料,勾起我深深的探索欲,顛覆常人的思維模式,人要勇於突破,不應該循規蹈矩活在框架裡,像被關在透明的牢籠般不自在,和別人不同又如何?活出本身的價值,在宇宙中翱翔,自由自在,當一個非同凡響的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