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魚沉睡的家》讀後有感── 堅持與放棄的選擇題

2019 國中組 佳作
姓名:陳寬昕
學校:新北市立土城國民中學八年六班

堅持與放棄的選擇題
  死亡,一直是全人類最恐懼,最好奇,但也是最不清楚的一件事。
  東野圭吾名著-人魚沉睡的家掀起了一波關於人性與道德之間的激盪。故事中的女主角意外溺水,搶救無效,初步宣判為腦死。腦死的意思是,大腦已失去了幾乎所有的功能,但是心臟仍舊跳動著,在大腦沒有功能,人沒有意識的情況下,即使心臟活生生的跳動著,那又叫真的還活著嗎?然而,心臟跳動是否代表上有存活可能型,然而在心臟跳宣布腦死後逕行器官移植,是否又叫做殺人?這一個爭議性的問題,就連現在都沒有一個完美的解答,甚至各國法律對於死亡的定義也有所不同。如此模糊的界線,讓死亡二字更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但很顯然的是,死亡不是一個瞬間,而是一個過程。
  書中主角的母親原先決定要簽上器官捐贈同意書並進行確定腦死的前置測驗,但在過程中忽然感覺自己的女兒尚未死去,因此決定將她留下,利用人工科技的方式維持她的生命,甚至為了不讓無法運動的肌肉就此衰退,更利用科技以操控她的肢體。身為母親,在面對自己女兒被宣判腦死的時刻,她要堅持對女兒的愛,讓她利用醫療資源但無意識的苟活,還是放棄女兒的生命,讓她可以遺愛人間?然而在他決定留下女兒後,利用人工科技操控女兒,這樣的作為是對女兒無私的愛,還是對母親自己自私的自我滿足?抑或只是填補傷口的一個方式?利用人為操控的機器讓女兒可以活動,是在幫助女兒,還是在操控一個有血有肉的機器人?讓女兒毫無意識的活著,但在他人眼中卻淪為怪物,是不是又算另一種殺害呢?這樣的方式,對女兒真的好嗎?但身為人母,要她如何做出選擇?在堅持與放棄的選擇題裡,她該何從取捨?後來,她為了向世人證明女兒還活著,她決定殺死女兒,讓司法來解釋這一切,若她女兒是生,她必須付出殺人的代價伏法,但是卻證明了她一切的努力是對的,若她女兒是死,則她所刺下的那顆跳動的心臟,代表的卻是一個死人,也就是對一具屍體行兇不至於殺人罪,即使殺了女兒也不必受到法律制裁。從這理性得恐怖的邏輯中,殺了一個腦死的人,所殺的是死人還是活人,是否該被定罪?面對大眾的輿論,這位母親要堅持自己做媽媽的職責與原則保護女兒,還是放棄女兒的性命,不再以科技操控女兒,正式宣告女兒死亡?
  其實,我想說的是,在堅持與放棄之間本就不是一道簡單的選擇題阿。誰說堅持一定能開出甜美的果實?誰說世界上最簡單的就是放棄?有的人的堅持,或許是對愛的愚勇,對愛的執著,有的人得放棄,也許是不再固執,願意接受並放下。有時候我們好像覺得,放棄容易堅持為難,但事實上,當你陷入情感之中,被人性侷限的時候,其實是相反的。想要放棄卻遲遲緊抓著始終放不下,想要堅持但現實卻又狠狠地給你敲響了一記。在這本書裡,讓我們經歷一場感性與理性交織的思辨,在波滔洶湧的激盪中讓我們發現現實的無奈與人性的軟弱。在堅持與放棄的選擇題裡,沒有答案,只有選擇。但無論你選擇哪一條,都要相信自己,並且看見其中你所追求的核心價值,努力的、義無反顧地追求它。人性與道德的兩難,終究懸在一條繩索兩端,既不達成平衡但也讓你無法權衡輕重,我想只有愛才是這天平上唯一的支點。這本書讓我們深刻體會,只要有愛,那怕前方的路坎坷崎嶇,縱然未來的路佈滿荊棘,又有何以所懼?但有時過度的愛,卻會從無私的付出面呈自私的滿足,便失去當初你愛的原因及目的。所以,我們都該學會如何在堅持與放棄之間,找到一個以適當的愛做成的支點,讓繩索落成一個完美的拋物線,就算不平衡,但卻因為傾斜,然後美。

  「借我變如不曾改變。借我素淡的世故和明白的愚,」借我一顆心啊,一顆簡單單純的心。即使在人生的途中,我們不得不面對如此艱難的兩難問題,但世事變化卻不要改變那顆心,單純簡單的愛的心,因為唯有自己才曉得堅持與放棄的選擇題裡最終的答案究竟在何方。僅可以知道的是,堅持,是一種信念,放棄,是一種勇氣,在人性與道德的權衡之上,始終擺盪不止,始終沒有答案,但愛,不是絕對的擁有,有時候是放手。
  讀完此書,我竟有點嚮往人魚,能就這樣靜靜地沉睡,作一個美麗的存在,也許如此才能真正的逃避堅持與放棄的選擇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