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捨

2022 高中組 佳作
姓名:陳昀青
學校:南投縣私立普台高中 一年庚班
書名:國學潮人誌,古人超有料

這本書裡,我好像能夠明白魏徵所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的道理。中國歷史五千年,亙古不變的真理是物極必反,恆常的是無常。朝代更替、文派流變、人生跌宕,永垂不朽的文學家總是在這些動盪中歷經酸楚,將無處傾訴的憂憤訴諸紙筆。而我因為一篇篇貶謫文學,對於做人以及善惡有了全新的理解。

貶謫文人分兩種,一種是忠於自己秉持的正直,卻失之於審度情勢;另一種則是明明清楚毫無勝算,卻「雖千萬人吾往矣」。貶謫文學家們總是試圖去改變上位者的想法,殊不知若沒有李斯的聰慧眼目、孟子的清晰思辨,若沒有廣開言路的君主,那正直,便是賭上一家子無辜微小的性命,去對抗累劫歷代因循厚積的沉痾。所以,正直真的如後世所稱頌的高風亮節、堅毅有勇嗎?而沉默不言真的是小肚雞腸、懦弱無能嗎?也許漢武帝起初並沒有抄斬李陵家的打算,卻因為司馬遷讓他下不來台,加上旁人的搧風點火,導致悲劇產生。我困惑了。看著李陵被滿門抄斬,司馬遷忍辱接受宮刑,突然間,我覺得或許沉默也是一種堅強。滿朝野一定不只司馬遷心懷不平,他們也許看得很清楚,知道皇帝其實心知肚明,他們的堅強在於忍下犯鋒斷折的怒吼,選擇退一步降低所有傷害。

我也是耐不住脾氣的個性,而這讓我吃了很多虧。國中時,好友的作業被他人無意弄濕,導致無法如期交出。當時老師正雷厲風行地施行準時策略,面對又沒有交齊的作業勃然大怒,當場把未交作業的同學叫起來,極其嚴厲地斥責了一頓,而我的朋友在風暴中首當其衝,甚至被下了最後通牒。我忿忿不平,在一片死寂的緊繃氣氛中舉手大聲說道:「老師,他有寫作業,只是不小心被弄濕了而已!」我以為我是救人於水火的正直之士,殊不知卻成為使火勢愈猛的烈士。不但自己燒得滿身焦炭,更使被炮火猛擊的朋友掃到颱風尾,使原本就不寬的期限又更緊縮。同學的眼眶泛紅,低聲懇求我不要再說了,我卻按捺不住自以為「正義」的忿懣,當場和老師吵了起來。

結果自然是我們全都沒落得好下場。同學被迫在一個早上補寫完一整個晚上才能寫完的分量;班上遲交作業的罰則更苦不堪言;我更在不明所以的情況下遭受全班的冷眼。當時的我不明白:明明我講的句句在理,明明是老師不講理,為什麼,為什麼是我落得兩邊不討好的下場?憑什麼我勇於出頭討公道,卻被如此對待?

而在書裡,我覺得自己彷彿是歷史的投影——直言進諫的司馬遷面對勃然大怒的漢武帝;直白敢言的白居易對抗憤而貶謫的唐憲宗。我是捍衛正義的司馬遷,我的朋友是忍辱潛身匈營的李陵,全班都是李陵的家眷。我的直腸子沒有錯,司馬遷的清廉也沒有錯,錯是錯在我們沒有看場合、不懂得審度情勢、讀不懂上位者的心思。直到後來我才慢慢明白,那些老師當時未曾言說的心思。無論是皇帝或是老師,總不可能在當下立刻拉下臉道歉,畢竟老師和皇帝都需要威嚴去管理學生和群臣;身為一個管理者,也不適合為了一個反對的聲音所扳動,如此不但可能引起群臣的議論,甚至朝野大亂。可惜當年的我和千年前的司馬遷都不曾讀懂,才不明所以地陷他人於水深火熱之中。

我曾這麼單向地思惟。但多數人為什麼選擇另一種價值判斷?被貶謫的文人為什麼仍能忠君憂民,活出忘懷得失的生命丰姿?我開始另類沉思。

其實當時沉默的大臣,也不一定全是懦弱無能或胸無家國,其中必有一群智者,他們明白時機不對,沉默才是傷害最低的方式。如果正直換來的是兩敗俱傷,或是它的價值必須千年之後才能被肯定,那先保護身邊的人也是一種明智的選擇。蘇軾曾說:「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勢未可乘。」群臣若像張良般冒進刺秦,只是徒然折損實力,即使千秋之後博得美名,成就了自己,但於事何益?於人何益?

難怪老子認為柔者是生之徒。柔者並非示弱,只是選擇以「隱忍」的方式負荷重擔,不攖對方鋒芒,蓄積自己實力,待時機成熟,再挺身而出。他們以智慧和圓融爭得千秋,而不是一時。將眼光放遠,我明白了自己當時的理直氣壯,只是短視的執著,是匹夫之勇的正直,導致三敗俱傷。若我能按捺衝動,於事後再和師長溝通,事緩則圓,必有不同的結局。

這本書裡,我看見淬鍊的文字間背後,貶謫文人們的辛酸苦楚。在那些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時代,想一意忠於自己的靖節和操守,注定會賠上無辜的性命。但若藉貶謫而自省,在山水間滌蕩身心、磨圓爪牙,訓練相時而動的敏銳。這種沉默的隱忍,才是成熟的正直、智慧的正義。

人生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是方法的選擇而已。「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我希望未來遇到任何不公不義時,在急出頭前能三思。「正義」也有無辜傷害,沉默也是另一種堅強。取捨之間,端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