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找答案《66號公路》

2013年國中組 佳作
姓名:林宜蓁
學校:台南市安平國中 二年級

  「唯有前進,才能找到答案」是這句話燃起我的好奇心,想仔細閱讀它。如何前進?何處找答案?是每個人必須面臨的人生課題,隨著解題的方式不同,每個人所遭遇到的生命情境及考驗也會變得不一樣,也因此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豐富人生。
  作者吳定謙透過這次的公路旅行,對人生有了很大的體悟,從出生到死亡,一路上會面臨到許許多多的問題,我們該用什麼樣的心情去面對?看完了這趟公路旅行,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捨棄」。當你想要一樣東西時並非只是一味的想著如何不勞而獲,你該思考的,是你可以為了這樣東西拋棄什麼、犧牲什麼?旅途中,作者遇到的「藍燕子」旅館老闆夫婦,原本各是高薪主管,卻在兩周內分別被解雇,在深思熟慮後,決定放棄都市汲汲營營的日子,而選擇到鄉間小鎮過生活,即便必需要重新適應新的環境很辛苦,但是這是自己所做的抉擇,所以無悔。如果是我,應該也會這麼做吧!與其日後才來悔恨,不如當下就告訴自己,既然做了選擇,就堅持到底,因為唯有現在的辛勤耕種,才能有日後的豐收。
  除此之外,對於「死亡」或是「失去」你又是怎麼樣去看待的?文中,作者說自己始終沒學會面對這些問題,甚至有時還說:「如果我快一點……就不會……」人生因為有太多的「如果」而造成缺憾;相反的,也是旅途中偶然相遇的老婆婆,面臨丈夫的離開卻不怨恨也不去怪罪他人,因為他依然活在她心中。你是前者呢?還是後者?或許吧!我認為那些死去的人,是要讓還活著的人代替他們繼續走下去,而非因為他們的離去而傷心的度過餘生,事實上,人活著好像就是得經歷生離死別,但是只要心境一轉,如果這是一定會發生的事,那麼我們何不把它轉成生活上的動力,積極地去過每一天呢?人生,無法控制的事很多,所以我們能決定的是它的豐富度、精彩度,就像有句話說:「我們無法決定生命的長度,卻能控制它的寬度及深度。」你說是不是呢?
  這是一趟公路旅程,就像真實人生一樣,唯有向前看,你才會曉得上天在前面安排了怎樣的考驗,無論是大、是小,真的,唯有前進,才能闖關,才能克服,才能找到你心中想要的答案,走吧!帶著一股衝勁和熱情,去尋找屬於你自己的人生!

莊子陪我走青春歲月《莊子陪你走紅塵》

2013年國中組 第五名
姓名:馬斳芝
學校:大義國中 三年級

  「滾滾紅塵,浪裡多少浮沉;悠悠天地,你我該如何來去?」、「在紛紛擾擾的人世裡,爾虞我詐,彼此算計,何時能擁有一顆清境明朗的心,看待世情?」誠如作者王溢嘉先生所言,在現代社會中,多少人能夠在利慾薰心下,還能視富貴如浮雲?多少人能在逆境中不迷失自我,即使對失敗得失亦能坦然接受?多少人能夠隨時保持寧靜安詳的心境,即使時不我予?莊子的哲學,如棒喝、如火炬,使迷失的現代人,找回安身立命之道;而作者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闡發莊子的思想,使我深深為莊子的世界所著迷。
在《逍遙遊》中,莊子以「巨鯤」寓言,來說明人要如何逍遙於世:首先,我們要去除自覺卑微渺小的看法,以大視野、開闊無垠的胸襟,來體驗人生,自在優遊於滾滾塵世;「無待」,莊子指的是無欲無求,不被任何事牽掛;「忘我」,則勸告人忘掉那虛幻的名相,那些皆束縛人心,失落了心靈的自由自在。萬物外在稱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內在涵養。
  人都想追求更高一層的境界,提升生命層次,古人云:「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而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蛻變,以不同的思維和認知重新去觀照人生。另外,事物本身並無貴賤、優劣之分,而是人們用個人的價值觀,或是社會所施加的準則來詮釋。莊子告訴我們「萬物一齊」,就是不受任何客觀限制,順應自然,無所偏執,一切皆「等價其觀」,與造化者同其逍遙。
  從古至今,人往往希冀「當別人」,總認為自己如果能夠成為像某某人一樣的聰明、漂亮,那該有多好呀!在莊子的《天運》篇中有一則「東施效顰」的故事,說明若自己沒有優勢的條件,模仿別人常是「畫虎不成反類犬」!人常常忽略,當自己渴望成為別人時,或許那人反過來正羨慕你的生活,或者他一點都不想成為現在的自己,而想當別人。莊子認為那是普遍人想要嘗試一些新鮮的經驗、感覺。每個人並非  十全十美,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那不如珍惜自己所擁有的特質,認真的「當自己」。
人活著,就會有無止境的欲望,但莊子認為:過多的欲望,會使人天然的根器變得短淺。他並非要人們「棄絕欲望」,而是認清自己真正的需要為何。人過於追求那些「非必要」的欲望時,在短暫享受後,往往又覺得空虛,永遠沒有滿足的一天!看來,過多的欲望讓人迷失,擾亂意志,甚至束縛心靈,惟有去除無窮的欲望,才能「清心寡慾」,過得知足常樂。
  人有成功,有失敗,如何別讓得失心占據了心靈,造成患得患失的心態,而影響身心健康?就莊子的角度來看,成敗得失就像自然的變化一樣,盈虛消長都自有規律,毋須為了一時的得失、成敗而太過興奮或悲傷,這一切將會是過眼雲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人生在世,兩手皆空,回歸塵土豈不也如此?即使生前擁有許多財物,但死後帶也帶不走,那何必為了那帶不走的東西,而窮盡畢生的精力呢?別讓世俗的貪念汙濁了純樸的心靈、別戀棧權勢、地位:不慕榮利,不與人爭,才顯得雍容自在、純樸而圓融。
  本書旁徵博引,或以現在名人的故事、或以管理學的角度、或以佛教哲理,來加以佐證莊子哲學的思想,足見莊子的魅力乃通達古今,放諸四海皆然。人生有太多的痛苦與困頓,莊子的哲學,對現代人而言,不啻是當頭棒喝的一帖解藥呢!

十字架的救贖《十字架

2013年國中組 第四名
姓名:曾靖婷
學校:新北市溪崑國中 七年級

  「一個名為藤井俊介的國中二年級生,因為飽受霸凌之苦而選擇了上吊自殺之途。他留下的遺書裡寫有四個同學的名字,分別代表了謝謝、不原諒、對不起的情感,無形間卻也為他們戴上『十字架』。」當我們看見同學遭到霸凌者欺侮,會選擇出手相救,還是冷眼以對?如果選擇了後者 ,那麼我們是否也成了冷血的劊子手呢?
  霸凌,即為同儕間特意排擠、欺凌他人的舉動,尤其容易發生在青春期的階段。在日本,霸凌幾乎成了國高中生常見的惡行,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力逐漸擴及其他的學生,而近年來,臺灣的霸凌問題也日益嚴重,在報章雜誌上也不乏有學生因受不了此種壓力而自殺的案例,原本在成人眼中僅是「孩子之間的打鬧」而沒有做任何處理的單純化事件,已成了我們得正視的重要議題。另一方面,政府及民間團體雖大力推行反霸凌、紫絲帶活動及設立專線,但是向旁人救助,仍需要有莫大的勇氣才敢行動,因為除了霸凌者,還有更大的壓力是來自於旁觀者。
  記得小學時,班上有位同學因為個性古怪而顯得與班上同學格格不入,下課時總是一個人安靜的坐在教室,與外頭吵雜的嘻鬧聲、遊戲聲形成強烈對比,漸漸地,他和大家彷彿隔著一道牆,被無情的拒於牆外。當他開始承受同學的戲弄、嘲諷的話語甚至過份的玩笑時,卻沒有任何人願意伸出援手,拔刀相助,僅因大家都害怕自己成為下一個受害者。要如何在團體中立足是我們最在乎的事情,霸凌正在進行,我懼於同儕間的壓力,眼睜睜看他落寞的身影,為自己的膽小感到羞愧,其實我們如果可以突破內心的恐懼,勇敢發聲來保護弱勢的同學,就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相同,大家都以這樣的心情去正視問題,一定就可以擁有更大的勇氣,聚沙成塔下累積起來的正義感能使被霸凌的人走出陰影、脫離苦海。而造成一切難堪的罪魁禍首,更不能因為一時的情緒不滿或者抱持好玩的心態,而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有許多自認為有趣的玩笑,已經造成同學的心理創傷,並非一句道歉就可以結束。有句話說:「敬人者,人恆敬之,辱人者,人恆辱之」,只要人人可以互相重彼此的差異,進而學習接納與包容,一定能讓霸凌的悲劇不再重複上演。
  在這故事中,「生命」也是值得探討的議題之一,藤井俊井因承受不住壓力而輕易捨棄自己的生命,造成了他的雙親難以抹滅的傷痛。在現今社會,許多人常因工作、錢財、感情的問題無法抒發,導致心情憂鬱、逃避的心理,最終步上自殺一途,絲毫沒有顧慮身旁親朋好友的感受,其實也凸顯了自己的懦弱。世界上有許多人罹患重病或者生來就身體殘疾,卻依然珍惜生命。例如已故作家杏林子(劉俠)罹患了類風濕關節炎,到了末期幾乎全身都無法活動,只能躺在病床上,宛如一隻籠中鳥,但她卻不為身體所困,依舊堅持寫作,並且更重視生命,不但著有多本啟迪人心的著作,還成立了伊甸基金會,為殘障同胞謀求福利,展現了對生命的堅強及勇敢。再比如口足畫家楊恩典,一出生即因天生無手而被拋棄,所幸被一對牧師夫婦收養,得到了最深切的關愛和照顧,培養積極正向的人生觀,用一雙靈活的腳,畫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作,並且將義賣所賺取的資金回饋給養育她的育幼院,充滿生命熱忱。在日本,也有位名叫乙武洋匡的勵志作家,上天雖然沒有給予他四肢,他仍不自暴自棄,不但擅長籃球,就連爬山、棒球、桌球也難不倒他,乙武洋匡所著的《五體不滿足》,也使人在閱讀後獲得啟示,勇於面對自己的殘缺,走出自己人生的路。他們三人雖都患有特殊疾病,卻都不以此為恥辱,活出自己最燦爛的人生,充實自己的生命。  我們生來就有健全的身體,又怎麼能將生命隨意的玩弄呢?再者,人可以來到世界上,一定得讓母親經歷漫長十個月的等待以及忍受諸多的不便。最近我的舅媽懷胎將近十個月,孩子即將出世,她對於這個小嬰兒充滿期待,完全忘記懷孕期間所帶給她的種種不便,即使挺著碩大的肚子也絲毫不嫌勞累,每當舅媽撫摸自己的肚皮,就彷彿見到嬰孩充滿活力的樣子,眉宇間透著濃濃的喜悅,散發母愛的光輝,即將成為新手爸爸的舅舅,新生兒的誕生也一定能為他增添幸福和快樂。看著他們兩人,我深深領略到生命降臨所帶來的美好,我想天下的父母在等待新生命的來臨時內心一定也充滿溫馨和期望,我們的生命是在父母以及家人的祝福下誕生,承載著大家濃厚的愛,對於家人是何其珍貴,為了自己,也為了親朋好友,更要守護好生命,在面對困境時,自殺不是唯一的方法,聖嚴法師曾說:「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不論是遭遇霸凌或是工作不順心、家庭問題…等各種人生關卡,若能從「心」開始出發,一定能使人看見更多希望,擁有活下去的力量,變得不再軟弱,問題也可以迎刃而解。
  真正的友情是什麼呢?《十字架》這本書中,死者一廂情願地認為真田裕是自己的朋友,然而對方心裡並沒有將他視為朋友對待,死者留下的遺書卻也為「不是朋友」的真田裕帶來無限的壓力,背負著這股情感活在世上。看到此章節,我不禁想起不久前,媽媽在與我聊天時無意中說道:「以前的你很內向,所以幼稚園老師就請『她』來照顧你,當你的朋友呢。」「她」指的就是我就讀幼稚園時最要好的朋友,雖然已經過了好多年,但我仍記得我們一起玩紙娃娃、一起睡午覺的景象,只是升上小學後,她就不再和我聯絡了。如今腦海浮現起媽媽的話,我不禁懷疑我們之前的友情不堪一擊,因為她只是聽從老師的指示,並非真心想成為朋友,心中真心想成為朋友,心中真有種夢碎之感,即使這段友情已埋藏在記憶深處,我仍感到隱隱作痛。友情分為很多種:職場互助的朋友、青梅竹馬的朋友、興趣相投的朋友、心靈交流的朋友……等,但無庸置疑,真正的朋友在人生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為在漫長的人生中,親人可能會逝去,但是良友卻會長伴左右。只是在青少年時期,朋友的定義容易混淆,崇拜與友誼經常被為一談,誤認為是朋友的情形也常發生,我曾看過一個小故事,故事裡的少年A十分崇拜會空手道的少年B,心裡一直認為兩人是朋友,但事實上,少年B根本不熟識少年A,少年A大受打擊,在衝動下竟揚言要自殺,幸好及時發現,才沒發生悲劇,和《十字架》的情節有些不謀而合之處。友誼並不只是一時盲目的崇拜,而是深切了解彼此的心,可以共患難、同享樂,不離不棄,一如歷史上管仲的一句千古佳話:「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深刻映證出他與鮑叔牙的友情,現在的我們雖然仍無法全然感受到如此真摯的情誼,但最重要的是要用真誠的心,不求回報的為對方付出設想,友情才能長存。
  《十字架》裡的主角之一,藤井俊介在剛開始就留下遺書,離開人世,也沒有凶狠的報復,卻也讓人在閱讀此書後,省思了霸凌所帶來的影響、自殺所致的痛苦以及生命的價傎,還有朋友的定義和重要。就如一首旋律簡單又十分動人心弦的歌曲,慢慢的在讀者的腦海播放,這是一本好書,像是一股清澈的泉水貫注於心中,能洗滌人心,從中獲得了正確的人生觀,重親思考及面對困境,讓如荒漠的心靈有了綠洲的生命力。

種族間的衝突《追風箏的孩子》

2013年國中組 第三名
姓名:曾繁策
學校:台南市復興國中 一年級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其本質是真誠而溫暖的。
  年少時期的阿米爾是幸福的,不僅出身於優越的上層階級、生活富足而衣食無虞,還有個對他忠心耿耿、與他親密無間的僕人──哈山陪伴。但隨著年紀的增長,潛伏在主僕兩人之間的問題卻日益鮮明:原來阿米爾與哈山並非同種族人。兩人的友誼也因為時間的推移慢慢地產生變化,阿米爾雖然總是和哈山一塊兒玩耍,但哈山擁有許多阿米爾所沒有的優點,即使身為主人,心中的自卑感仍然無所遁形,但他以身為上層階級的優越遮掩內心的自卑,為了得到父親真正的認可,也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阿米爾竭盡全力要贏得風箏大賽。但在那之後所發生的悲劇,使得兩人漸行漸遠,並從此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
  在阿富汗這個人種、階級分明的社會裡,身為哈札拉人的哈山無法擺脫被歧視和羞辱的命運,與生俱來的階級差距如影隨形。彼時的阿富汗,普什圖人迫害了無數的哈札拉人,他們也無法接受教育,只能屈從侍普什圖人。身處這樣的環境背景,再加上阿米爾已對哈山產生嫉妒情緒的催化,終於造成無可挽回的創傷。兩相對照之下,生活在民主國家的我們何其幸福,擁有法律的保護使我們免於遭受自由及人權的剝奪、能盡情地呼吸生命可貴的芬芳。每個人原本就應該被平等視之,何況現今是多元化的社會,我們更應該用開闊的心胸接納來自各個國家的人民,不因為沒有系出同源就互相歧視和排擠。
  作者深刻描繪出人性軟弱及黑暗的一面,即便阿米爾做出傷害哈山的事,哈山對他的忠誠與深厚的情感卻絲毫不減半分,這也讓阿米爾對自己的作所為深惡痛絕,明白自己的不可原諒。而人性的黑暗面就如同潛藏在暗處的陰影,無時無刻都在伺機而動,意欲蒙蔽我們清明的神智與善良純潔的心,使我們對他人做出不應該有的舉措以及產生不應該有的念頭。故而對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沒有比付出「真誠」的態度還要來的更重要的事了,若是利慾薰心,讓個人私利凌駕理智來抹滅彼此的信任和情誼,往往會看不清楚自己最應該珍惜保護的事物。而「人有失足,馬有失蹄」,人非完人,不可能沒有犯錯的時候,但是犯錯並不可恥,可恥的是你明知道自己犯錯,卻不能勇於承擔事實、改正錯誤;改過並不困難,難處在於你是否擁有勇於改過的勇氣。培養改過的勇氣,是我們所必須學習的。如果能瞭解真正的自己,將可以幫助我們在被黑暗所束縛的時候,找回本心。
  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無分優劣與貴賤,人人都有爭取生命的權利,但是否就是因為如此才有戰爭的產生呢?既得利益者 站在食物鏈的頂端,以「感化」為名統御手無縛雞之力的百姓,支配他們的人生、不在乎他們的存亡,將弱勢的一方玩弄於股掌之間、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但這樣所能得到的就是真正的快樂嗎?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屬於自己的,沒有任何人可以支配自己、替自己決定生死及自己應該何去何從。如同書中的阿米爾,即使後來在美國過著富足的生活,但從前曾經錯待哈山,並嘲笑、侮辱哈山的過往所帶來的罪惡感卻始終縈繞不去,直到阿米爾重新踏上故鄉,與哈山的兒子長談之後,才得以如釋重負。
  改變他人的價值觀非一蹴可幾,倘若眾人都能從自身開始進而影響他人,不必要的戰爭或許會減少,甚至消失。每個人都希望能過著安穩的生活,而不是終日相互猜疑。如果大家能秉持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心態,不再以自身利益為出發點和唯一的考量,而是將心比心、站在對方的立場來思考,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想必會更加美好、更加的和平。
  闔上書本,哈山那一再重覆的話語:「為你,千千萬萬遍。」使我刻骨銘心,久久不能忘懷。這句話裡頭蘊含的深意已經不只單純涵蓋了主僕或者玩伴的關係,而是人與人之間最由衷的真誠與內心最懇切的情感!

期待生命的未完待續《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

2013年國中組 第二名
姓名: 陳亮妘
學校:台北市敦化國中 七年級

  生命的開始是不是在喝下孟婆湯的那一瞬間,就啟動命運輪迴的羅盤?生老病死的歷程,就如同春夏秋冬的四季更迭,周而復始,反覆不息。若相信佛教累劫修行的因果論,人生在世,若是每件事情都能按照社會的高道德標準來進行,每個人來世就不會再受苦,那這個世界必定能到達柏拉圖烏托邦的境界,或是陶淵明桃花源的完美,每個人皆幸福快樂。但從現實的情況看來並非如此,以道德行善的修行角度來看待生老病死的循環,卻找不出任何排列組合的邏輯,可以預約生生世世的美好永生。因為死神任性恣意帶來的無常,挑戰了上帝的最終審判,粉碎了所有世俗認定的公平正義。既然長命百歲,千古不朽的理論不可行,我們就只好接受生命有休止符的事實,只能使生命依照自己所設定的條件而變得更具意義。生有時,死亦有時。人生的沙漏,從我們呱呱落地之後便開始倒數計時。古書說:「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時間的無情,殘忍卻又公平地對待每一個人。生命的鐘擺,周而復始的振幅,劃出不同的人生,喜怒哀樂的跫音;生命的理由,慷慨莊嚴的不忍,揚起滾滾紅塵,問天問地問乾坤。就如同作者書中所寫:「當休息的時刻來臨,有何可懼?死亡,是完整生命的一部分,更是一種完成」。這時才體會出什麼是「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覺悟人間,萬事到頭來,便如同南柯一夢,莊周的蝴蝶飛了。
  媽媽生病了,一直都是美麗容顏的媽媽,一夜之間彷彿蒼老許多。我陪媽媽去醫院做檢查,晴天霹靂,在繁瑣複雜的化驗之後發現媽媽得了癌症,醫生說必須立即住院開刀。我清楚地記得那一天,媽媽眉頭深鎖,不發一語地離開醫院後,在未央的夜晚,媽媽房間裡的燈光不曾熄滅。原來,媽媽在住院開刀前,徹夜寫了一封「生死遺言」給我。我手握著厚厚皺皺的一疊信紙,讀著,哭著,此際已經分不清楚是媽媽前一夜簌簌的眼淚,還是我此刻關不住的淚水,使得信紙增加皺紋。淚眼婆娑的我,想起李白的詩:「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明知道人生旅程的這一天遲早會來,明明已做好心理準備,有「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的灑脫,但是我內心激動,澎湃洶湧,對於媽媽百般的不捨與眷戀。作者書中說:「人,聽得到死神的腳步聲嗎?不,不是窸窸窣窣的腳步聲,是一絲奇異的聲音,一陣幽冷的膚觸,隱在尋常現實裡,瞬間出現」。我淪陷在消極漩渦的黑色心情,懵懂少年的我卻知道生命是一場單人旅程,絕對的孤獨。放棄是最簡單的決定,此刻我卻不認輸地奮力抵抗,曹劌的「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讓我內心潛在蟄伏的勇氣想要做全力的抵抗,不願輕易向命運俯首稱臣。因為此時除了勇敢地面對疾病與死亡的恐懼之外,沒有其他方法可以讓自己在人生的跋涉過程中,證明自己留下雪泥鴻爪的曾經。
  經過七個小時的手術,踱步等待,焦慮不安,終於結束了。媽媽被護理人員推出來,手上注射著點滴,眉頭緊蹙,雙眼緊閉,身體似乎痛苦不堪。後續每天都要去醫院做治療,媽媽的身體在經過多次的療程後變得非常虛弱,體重直線下降,雙頰凹陷,但是佝僂乾枯的手指翻著過去的照片,嘴角一抹上揚的微笑卻隱約可以看出當初的美麗紅顏。作者書中說:「不管是,美好的仗已將打過。或者是,打過的仗都不美好。生命來到終岸,都要放下」。生命就是不斷地經驗與學習,把生命中每個試煉做為學習的對象。也許我們面對的挑戰是已知的,也許我們面對的困境是未知的,不論如何,都應該樂觀積極地接受,不再定義死亡就是快樂的終點,人生的無常與自在的涅槃往往同時存在。
  漫長的治療終於結束,雖然媽媽的身體逐漸恢復,但是始終回不到原點,那些青春漂亮的歲月。「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不經意瞥見在沙發上打瞌睡的媽媽,孱弱歪著頭睡著,滿頭白髮取代了往昔的烏絲,眼角深刻的魚尾紋卻散發出另一種美麗,我想,這就是一種歷經生死後,功德圓滿的從容,其中夾雜著愛與智慧,還有無懼。我想起媽媽在給我的生死遺言中,最後一句話是:「不論結果如何,媽媽會努力,會勇敢,因為媽媽想要陪心肝寶貝一起長大」。此時,我覺得我的媽媽最美麗,深深體會出作者在書中所寫:「…,當此時,笑意自內心深處浮出,誰會在銀閃閃的地方等著,不再重要,無邊無際的自由與愉悅盪漾而來,…」,此際,我只想謝天謝地,我停留在幸福的這一刻。

生命終程的杏花雨《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2013年國中組 第一名
姓名:李紹嘉
學校:台南市後甲國中 三年級

  生命就像是單趟的短程列車,從我們出生便開始逐漸駛向死亡,沒有停頓,直到我們緩緩吐出最後一口氣,撒手人寰,才停止,留下曾走過的軌跡,然後從他人的回憶淡出,靜待時光輕輕抹平。每個人都明白這點,但我們都忘記仔細思考人生的意義,我們像逆流而上的鮭魚群,奮力的往前衝,忙碌得彷彿沒有盡頭,有一天倏地停下來,才發現自己找不著路回去,遺失了自我。 就像是米奇久別後和墨瑞的第一次重逢,那句「我到底怎麼了?」 一位生命進入尾聲仍舊誨人不倦的老師,一名畢業後在生活迷失自我的學生,帶領我們展開靈魂中最深的省思。
  有很多時候,我會那麼想:在這廣闊夜空下,我也只是萬眾繁星中的一點吧!等紅燈時停下腳步,感覺自己的世界都靜止下來,往來的人群、時光的巨輪,都像是流動的潮水,那樣線條式的遞嬗,彷彿可以看見波紋,然後遠處亮起了綠光,我跟著向前,匯聚成龐大川流的一個小分子,靜靜的旁觀,一切都只是這樣。可是我不要「都只是這樣」,如果我今天就要死去,我不要「只是這樣」,我曾經幻想成為流星,從外太空的某處,衝破大氣層,燃燒生命的光亮,一瞬間燦爛絢麗,所有人都會看見,即便最後消失成了灰燼,但這樣還少了些什麼。第三個星期二,當他們談論到「遺憾」,我才發現我想要的不是讓所有人記得,我只要靜靜懸掛在那些愛我的人回憶中的星空就好,有一天當我猝然逝世,我會感嘆自己的夢想尚未完成,不過,我真正遺憾的會是我來不及再告訴他們一聲「我愛你」。
  「愛是唯一理智的行為。」閉上眼睛,當我想像起書中那隻停在我肩上,問著「就是今天嗎?」的小鳥兒,心底也悄悄產生共鳴。真理構築起這個世界,它萬年不衰、歷久不變,謊言填補零碎的縫隙,但真正包容整個世界的,是愛。愛能磨去真理的棘刺,能體諒謊言有違真實的不完美,所有對立面的衝突,就像墨瑞說的,「愛會得勝。愛一向都得勝。」
  愛是一門大學問,而「寬恕」是其中一堂。「寬恕自己,寬恕別人。」我是個拗脾氣的人,向來和很多事都過不去,從家人間的摩擦,到說不出口的道歉,在無數個夜晚裡輾轉難眠。可是寬恕是一件這麼重要的事,或許有一天,我也會和墨瑞一樣,錯失了時機,失去一份珍貴的情誼。我緊抓著不肯放手,我在害怕什麼?第六個星期二,他說:「不要執著。」讓感受透澈全身之後,就放手,當我鬆開執著的感情,驀地,才明白每件簡單的事總被我弄得那樣複雜。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十四堂追尋生命意義的課,透過作著的筆述,我們也跟著一起聆聽,一同學習,那些我們忘記停下來去聽、去看的寶貴人生課堂,那些傾最後力氣的偉大老師,試著教會米奇、教會我們的生命體悟。

世界因差異而更顯精彩《海神之子》

2013年國小組 佳作
姓名:羅偉華
學校:莒光國小 五年級

  你是否常因意見不合,而與別人產生衝突?當彼此意見不合、甚至受到排擠時,你是否因而放棄?我們生活在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有著不同個性、不同理念、不同人格特質的人。雷克˙萊爾頓以他的如椽之筆描繪出一個十七歲青年──波西.傑克森身處在敵對的環境中,遭受到無止盡的排擠和敵意,卻能充分展現他的智慧、勇氣、毅力以及領導者的風範,正是我做人處事的好楷模。
  校慶表演活動前,老師指派我負責規劃我們這組扯鈴招式的順序,但是部分同學對我的安排不置可否,幾次的溝通,最後總是劍拔弩張,讓我感到相當沮喪,想要打退堂鼓。我認為個性上的差異,不是讓彼此針鋒相對,就是水火不容。再者,我覺得自己有足以獨當一面的實力,於是便堅持己見,發表言論時,滔滔不絕,又不容他人置喙,趾高氣昂的神情,猶如老鷹睥睨萬物的姿態,所以常與同學起衝突,甚至受到排擠。
  就如同故事中希臘營與羅馬營一樣,彼此敵對狀態已經持續好幾個世代,但為了對抗共同的敵人——蓋婭,身為希臘營的混血人波西來到羅馬營,打算與他們合作。但猜忌、懷疑、傲慢就像黑暗之手,慢慢的籠罩在每個人的心頭,波西一開始也是遭遇到別人不認同他的艱難困境,因而感到孤獨、寂寞與沮喪。
因為不被認同,同學的指責就像一把把利刃,刺得我傷痕累累,正想放棄的當下,老師語重心長的告訴我:「孤掌難鳴啊!」這句話有如醍醐灌頂般,使人茅塞頓開,我突然發現:其實我們的爭執根本毫無意義,只不過是一直各執己見罷了,沒有意識到:其實大家的意見各有千秋啊!一心堅持自己的想法固然好,但是沒有別人的建議,就不會進步,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波西也深刻的體會到這個道理,所以當別人開始相信他時,他並沒有一味的堅持己見,反而耐心的傾聽別人的意見,以明確的事實和論證來說服別人,所以博得大家的尊敬和愛戴,成功的化敵為友。並且將所有人的意見結合起來,擬定一個天衣無縫的計畫,周易云:「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團結力量大,他們以銳不可當之勢成功得擊敗巨人大軍以及各種接踵而來的牛鬼蛇神,繼續朝更強的敵人,也就是它們的最終目標——蓋婭邁進。
  而我和同學因為差異,在彼此截長補短之下,上演了精妙絕倫的表演,得到全班第一。波西他們也因不同意見的融合,產生了更大的力量,才能成功擊敗敵人,獲得勝利,這也就是「因為差異更顯其力量的壯大」的道理。晶瑩的雨滴有著滴水穿石的力量,潺潺的小溪有著鐵杵磨針的精神,波瀾壯闊的大海有著寬廣無垠的胸懷,每一種樣貌都不同,卻都給人獨一無二的震撼。我們生長在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每個人都是這世界上的「唯一」,也有著獨樹一幟的個性,當我們學會去包容別人的意見,欣賞別人的差異,騰出心裡某些空間去接受不一樣的事物,人就能進步,世界就會更精彩。

山不轉,人轉《小蠶豆的一天》

2013年國小組 佳作
姓名:李宜蓁
學校:紅瓦厝國小 六年級

  創意總是出奇不意,原本就沒有規則,當你能樂觀面對時,就能享受喜悅。小蠶豆因為看到蒲公英的白色絨毛種子,那軟軟鬆鬆的彈性讓他聯想到自己的床,於是用蒲公英的絨毛種子做了一張床,他想邀請朋友們來看,卻因為臨時的一場雨,把心血化為烏有。沮喪的小蠶豆,在同伴發現彩虹之下,又重新振作起精神,他們玩起接龍遊戲,想抓住彩虹,不料,一個栽跟斗,卻意外讓那個積水的大洞幫他們抓住彩虹,開心的過了一天。
  俗話說得好:「計畫總是跟不上變化。」即使我們已經做了詳細的規劃,希望每個步驟都能按部就班的完成,但,老天老是與我們作對,每回都會在半路殺出程咬金,讓我們既生氣又不知所措。看完《小蠶豆的一天》,我才知道,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如果能保持樂觀面對的態度,所謂「山不轉,人轉。」保持「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精神面對現實,我認為,任何困難在聽取別人的考慮、經驗以及建議下,或許還能夠幫助自己激盪出新的創意與巧思,讓一個一個好的想法,變成另一個美麗的出口。
  記得有一次,為了要在同樂會表演舞蹈,大家相約來練舞。在編舞的過程中,我們一個人編一小段,想把每個人的創意給連接起來。不料在一個小節與一個小節的連接處,總是無法串連,這時,幸好有人想到幾個共同的動作,才填補了空拍。接著,開始進行動作的連貫,便發現動作不斷的重複,於是我們開始腦力激盪,七嘴八舌,大家修修改改,竟然也讓我們一個接著一個想出來了,最後一首長達五分鐘的曲子終於大功告成,我們都很高興。
  那次的設計活動,我們都得到寶貴的經驗。我們預先設計的動作雖然是自己費盡千辛萬苦才想出來的,但是卻不適用;以為自己做得不錯,沒想到別人也做了相同的東西。當時,我們遇到事情並沒有在預料之中時,內心就慌了,越慌,就越不能做好;唯有放棄原先的設定,重新再來一次。後來,因為大家的集思廣益,反而讓作品更加出色。我們的情況似乎就像小蠶豆,努力了很久,卻被一個不小心的「意外」給打亂了步調,但是因為同伴給予真誠的掌聲以及鼓勵,就讓心情瞬間變好,而繼續努力。
過程中,小蠶豆和好朋友們「同心協力」的想要抓住彩虹,雖然卻掉進水池裡面,但是,一整天下來,大家還是玩得非常開心。開心不在於得到勝利,而在於同心協力做了一件開心的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只要大家全力以赴,抱持樂觀的態度,我想,即使結果不如預期,但是絕對會得到歡喜與滿足,這些合作的經驗,也會成為下一次成功的礎石。

人類的力量《偷書賊》

2013年國小組 佳作
姓名:王亭雲
學校:曙光國小 六年級

  幾千幾萬年來,死神在人類世界遊走,拾取亡魂,照祂所述,祂的口袋中,總放著幾個祂珍藏的人間故事;其中一個故事,是有關於一個德國小女孩和猶太人的故事,一個偷書賊的故事,一個撼動死神的故事。
  莉賽爾,一個生在納粹統治時代的可憐女孩。她在戰亂中,被送到寄養家庭。那個地方,叫天堂街,是號稱如天堂一樣美的地方,但也是最窮困的地方。但是,莉賽爾並不孤單,因為她有深愛著她的養父母,還有好朋友魯迪。據死神所述,莉賽爾(偷書賊)已經出手偷了第一本書,一本掘墓工人手冊,為了改善惡夢,她的養父教她看書,她也發現自己對文字的渴望。看到這裡,我常常會想到,為何人們總是一面過著刻苦的生活,一面又能如此開心、快樂?我想,那是因為,我們心中的信念,支撐著我們,那就是深刻的「希望」。但是,為什麼一個九歲的小女孩,要懂得這些?一顆九歲的心,怎麼能夠承受這樣的壓力呢?
  莉賽爾的養父,並沒有加入納粹黨,他是一名愛彈奏手風琴的油漆匠。他是一位很好的人,也是我在本書中最喜愛的角色;當莉賽爾不懂事的說出她討厭元首(希特勒)這類不敬的話時,他賞了她一記耳光,但是隨後又溫柔的指導她,教導莉賽爾喊出「希特勒萬歲!」的口號。那是一個多麼感人的畫面:一個九歲的女孩強忍著淚水,和她的養父一遍又一遍的喊著:「希特勒萬歲!」一遍又一遍,強忍著淚水,一遍又一遍。後來,莉賽爾的養父收容了一名猶太人麥克斯,讓他睡在他們家的地下室,而莉賽爾則和麥克斯建立起了深刻的友誼,她為他朗讀偷來的書,麥克斯則為她繪製塗鴉本。書中有一段話我很喜歡:「他們呼吸著。德國人和猶太人的肺。」在大時代之下,難道德國人和猶太人,就不配擁有友誼嗎?這是錯誤的,而就算再艱苦的環境下,我認為,友誼的力量、希望的微光,是永遠存在的。
  這本書裡,死神叫莉賽爾「偷書賊」,而偷竊,也真的是莉賽爾生活的一部分。她第二次偷書,是在火堆中搶救的小書。那次行動被鎮長夫人看到了,爾後,鎮長夫人帶莉賽爾到她的書房,表示願意借莉賽爾看這些書。於是莉賽爾便在那兒偷了好幾本書。但是她用在對的地方,她為需要的人朗讀,將她對文字的渴望,轉化成一種正面的力量。在混亂的大時代裡,我極度的佩服她!人們到底擁有多大的力量?小小的人類,蘊含著無限的可能,這本書,也讓我們重新思考自己的價值。
  在好幾個月前,我閱讀了《偷書賊》,它深深的影響了我的價值觀,甚至可以說,間接影響了我的生命!不論在任何的國家、任何的環境下,人擁有無限的力量,透過文字,擁有無限的可能!在書的最後,死神寫道:「人類,在我的心頭縈繞不去。」在我的心中,奇妙的人類,也一直讓我魂牽夢縈,一再使我思索、回味。

生命講堂的旁聽者《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2013年國小組 佳作
姓名:吳師安
學校:碧湖國小 六年級

  「我不曉得你為什麼會回到我身邊,不過我想說,如果我可以再有一個兒子的話,我希望會是你。」本書作者聽著老教授對著他如此說時,低頭不發一語,因為他最害怕的就是告別的時刻了。我想,那不僅是作者最害怕的時刻,包括身處東方社會的你我,因受限於許多傳統文化觀念影響,大部分的人都害怕談論「死亡」—生命的告別。當面對「死亡」這一課題時,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會觸霉頭,盡量避而不談,即使是生活在西方社會的人們,也總是輕描淡寫帶過。
  本書《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描寫作者米契爾與相隔16年、生命只剩最後幾個月的老教授墨瑞偶然重逢,將14堂每星期二的課中師生兩人間的互動過程記錄下來。本書共分為課程說明、有關老師、有關學生、新生訓練、課堂、開學、畢業及結語等章節。上課內容涵蓋範圍極廣,包括如何面對生活態度、為人處事、面對自己、面對死亡等心境。
   面對生命最終的幾個月,老教授墨瑞卻能誠實的看清自己在面臨死亡前的恐懼、脆弱與哀傷,同時還能承認自己的「放不下」,並且努力掙脫種種眷戀世界的束縛,而成為了一位精神不死的生命鬥士。我覺得他這種率真、坦然審視自我,面對生命最終時刻的態度,極為可愛、也非常令人欽佩。用心細細品味本書時,內心澎湃不已,原本令我恐懼、擔心及害怕的死亡,經過老教授與作者間平實、幽默且深富哲理的對話,讓我對它又有另一層的看法,原來死亡也是一種回歸自然、重視生命的方式。
  將本書喻為「生死學」,其實並不為過。閱讀本書時,我也和家人分享一些心得,深深體會生命的緣起緣滅。而那段期間,又逢祖父臥病在床並接著往生。祖父臥病在床期間與父親間的對話,至今仍深刻烙印在腦海裡。祖父說:「什麼年紀就該做什麼事,而不是一味的『年輕』、『再來一次』,懂得珍惜、把握現在,人生才無憾。」這好似與墨瑞對米契爾講述的人生道理不謀而合。有生就有死,不論從自然界或宗教的觀點而言,看法大概都一致。每個人總有一天會死亡,只是先後之別而已,而教授墨瑞在第四堂課中所說:「每個人都知道會死亡,但都沒人把它當真。」也提到「學會死亡,才能學會到如何生活。」這點對我而言,或許還難以體會,可是想像著那一天到來時,你我心中是否會留有遺憾?遺憾此生還有哪些未完成之志?遺憾還有多少的愛還來不及說出口?遺憾這輩子曾對不起哪些人?我們是否曾經也像作者米契爾一樣,為了跟隨「社會」而使視野變得狹窄,夢想也偷偷殞落?從本書中,我們可以徹底找到答案,唯有把握當下,才是最真、最實在的。
  當靈魂脫離軀體以後,有些人卻能用愛延續生命,讓生命繼續發亮、發光,普照世人。透過米契爾的《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我彷彿穿越了時空回到過去,更來到窗外開著芙蓉的講堂,成為接受生命哲學洗禮的旁聽者。爸爸說,有一首歌的歌詞是這麼寫道:「如果還有明天,你要怎樣裝扮你自己?如果沒有明天,你該如何說再見?」我想,每一個人活著的時候,都應該認真地過好每一天,以便在生命的盡頭時,能有許多美好的回憶,而不是充滿太多的遺憾與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