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啊哪啊神去村》

佳作NO.C012
姓名:黃霽禎
學校:銘傳國小六年二班

  小時候我因神去村的封面、那鬱鬱蒼蒼的森林而被深深的吸引,並開始閱讀這本書,看完之後卻只是覺得「原來砍樹是如此辛苦的一件事啊!」。但長大後的我,又慢慢將它細細品味一次,終於體悟到它更深的道理,也或許是這本書希望傳遞給讀者的訊息──尊敬大自然!

   尊敬大自然不只是愛護它而已,而是要與大自然共生並了解它。神去村的村民們就是如此,他們十分敬畏大地,並經常虔誠的祭拜它,或許許多人認為這麼做十分迷信,但這就是他們的生活態度,也許就是因為他們的虔誠感動了老天爺,他們才能靠大自然賜與的資源過著衣食無慮、自給自足的生活。當然神去村的村民也並非完完全全不砍樹,只是他們從不貪心,只取足夠他們過生活的資源。而他們得到森林中的樹木後,也不會忘記回饋大自然、種下新的小樹苗,使森林達到永續循環、生生不息的效果,因此森林才會願意敞開友誼的大門歡迎他們繼續來訪。

   不過現在大多數人類都不懂得學習神去村村民的節制,只會濫墾濫伐,因此造成土石流、全球暖化等天災人禍。世界自然基金會甚至發表一份聲明並指出:「全球的森林於每分鐘有三十六個足球場不見了的速度消失。」地球之肺不斷縮小,地球壽命不斷減少,這些全是住在地球上的人類所造成的結果,而大家卻毫不自知,繼續消耗資源。或許我們需要的物資沒有我們真正取用的那麼多,那我們就更應該學習神去村村民的節制、不浪費,而真正需要砍樹時也不可以忘記回饋大自然一些新的小樹苗,這樣才是尊敬大自然的表現。

   現在,我腦海中再度浮現出神去村的封面、那鬱鬱蒼蒼的森林,不知道能不能在現實生活中看見那片森林呢!相信許多人也像我一樣,想見見那一棵棵高可參天的大樹,那麼就要心存一顆對地球感恩的心,學習神去村的村民們──尊敬大自然!

關於「生命」這件事《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佳作 NO.C006
姓名:李奕昕
學校:南投縣私立普台國小六年四班

  如果你原本擁有自由自在、快樂充實的生活,突然被告知得了一種可怕無情的神經系統重症,沒有方法可以醫治,且病已到了末期,你會怎麼想?

  我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我大概會嚎啕大哭一場,日漸萎靡不振,等待生命凋零的那一天吧!但墨瑞教授並不這麼想,他覺得他應該善加利用剩下的時間,研究死亡,走過生與死之間的橋樑,並留下此行的記述,提醒大家珍惜生命,活出生命的價值。是的,什麼是生命的價值?老實說,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真的沒有想過。或許,從現在起,我應該認真的思考、對待我的「生命」。

  在社會中,陳樹菊阿嬤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雖然從小家無斗米,每天生活費不到一百元,但她平時省吃儉用,把握生命的每一刻,靠著賣菜的微薄收入粒米成籮,至今已捐出近一千萬新台幣做慈善公益。反觀社會,擁有一千萬的人數不勝數,有多少人拿去買豪華跑車,有多少人用來妝扮自己,又有多少人將它捐出,幫助更多人?陳樹菊阿嬤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她的選擇是無私的,她出生平凡,但她的抉擇造就了她的「不平凡」。她造福了許多人,她所捐建的圖書館,不僅讓我們增加知識、開拓視野;她的精神、行為,更促使人們開始反省自己,向她學習。捐出這款巨額後,她的生活依舊簡單平凡,但,世界因「她」而有了改變。她的故事,令我深深體會到「選擇」的重要,那你又是如何選擇你的生命?

   仔細觀察周遭的同學,其實有好多人是在浪費生命的,在這段黃金時期,學習能力最強的時候,有人把時間用來吃喝玩樂,面對學習態度散漫,因而錯失許多十分寶貴的機會。像我自己,返家時,總認為在學校已經很忙很累了,回到家就應該好好放鬆,所以一直玩手機、看電視,覺得作業明天再寫、考試明天再準備就好了……。但一天又一天的過去,作業依然沒完成,考試仍然沒準備,只因為我總是抱著「明天再做」的心態面對生活,浪費生命。可是也有人了解到「沒有人擁有生命的所有權,我們只有生命的使用權」,因此懂得善用時間,抓住了最好的機會,做了最正確的決定,而獲得豐富、有意義的生命。我想,現在我已經體會到我應該怎麼「使用」我的生命了。

   羅馬哲學家西塞羅曾說:「懂得生命真諦的人,可以使短暫的生命延長。」這句話的意義,陳樹菊阿嬤了解,墨瑞教授也了解。生命的價值,不在於擁有多少財富;生命的高度,不在於爬到多高的地位;生命的長度,不在於是否活得長命百歲。生命的真諦,其實是在於如何選擇、使用它,唯有如此,我們才會對生命滿意,對生命無憾。

跟著費曼先生去探險《別鬧了,費曼先生》

第五名 NO.C094
姓名:林益微
學校:台南市新營國小五年丁班

  當我一看到這本書時,就被它的書名吸引住了。心裡就在想「費曼先生」究竟是一個怎麼愛鬧的人,這讓個性有些叛逆又經常有很多奇奇怪怪想法的我大感興趣。一開始閱讀這本書後,簡直是愛不釋手,它讓我發現科學的世界竟然是這麼的有趣,而人類忽視自己其實具備許多「神奇」的能力,有太多我從來都不曾想過的事情,費曼先生都能細細去探索它,並樂在其中,運用一些科學的原理輕鬆的就解決許多生活中的難題,例如想出快速切豆筴的方法。

   費曼先生追求真理的固執,不畏艱難,絕不輕言放棄的精神最令我佩服。當他在我這個年齡時,他就把壞掉的收音機嚐試用各種方法修好他。而我從小也就喜歡跟著阿公、爸爸修理家裡壞掉的電器和物品,他們常笑著說: 「一個女孩子學這些幹嘛?」但是我覺得能找出東西壞掉的原因並解決它,真是一件太令人興奮的事了。費曼先生證實了我的想法是對的,他真是我的知音。

  我現在就讀國小資優班,科學課是我最喜歡的一門課,很慶幸我遇到許多非常棒的老師,學到了許多科學的原理。升上高年級後,我得開始進行一些科學的獨立研究,科學實驗雖然有趣,卻也讓我遇到了許多挫折,就算蒐集再多的資料,實驗結果卻往往出乎我的預期,讓我沮喪不已。而費曼先生的一句話:「反正這麼多功夫都花了,絕不能半途而廢,我必須堅持到底,直到找出它的問題才罷休。」大大的鼓勵了我,我想向他學習轉個彎再堅持下去。

  看完這本書,我了解到凡事要多方思考,不要預設立場,對生活周遭的事情都可以抱持著好奇心,努力去找出答案;隨時發問,問了就有機會瞭解;大膽嘗試,不要害怕失敗。透過這本書,我認識了偉大的諾貝爾得主費曼先生,也了解到科學一點都不嚴肅、枯燥,相反的當它和生活結合在一起時是那麼趣味橫生,只要有心,就會不斷有驚奇發生,這真是一本好書,打開這本書,你就能和費曼先生一起去探險!

前人蹉跌,後人知警《帝國崛起—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2》

第四名 NO.C055
姓名:鄭詠萱
學校:新竹市科園國小 六年二班

  秦,一個曾經轟轟烈烈、最後卻黯然被歷史吞沒的朝代,充分反映秦人的性格。在《帝國崛起》中,作者形容秦人的性格為「遇到困境時勇武且充滿智慧,面對安逸生活時卻糊塗起來。」這樣的態度相當值得警惕!

  歷史事件經常以不同的形式上演於生活中,我們並非秦人,他們的成敗原因卻和我們無異。因驕傲放縱而鑄成的失敗,理應讓後世明白:達到顛峰後不可縱情懈怠。然而,許多人的自滿與鬆懈,打垮了先前奮鬥的成果,我也曾險些鑄成此錯。某次期中考前,我的小考、作業成績皆為專注和認真的結晶,每科都達到自己的期望值。對自己的滿意在傲氣催情下,逐漸釀成自滿。捧起教科書,心就告訴我:「何必一再將心力投注於早已了解的內容?」於是,我如同那已完成基業、沉溺於享受成果的秦人,以散漫心態應考,換得的是令人失望的成績。

  一向自詡行事認真、毫不放縱的我,竟走上秦人邁向失敗的路途,歸根究柢,是我的自滿所造成。秦朝因驕傲放縱而灰飛煙滅,我因驕傲放縱而必須檢討自己不甚良好的學習態度。縱使事後能以平常成績彌補些許不足,使整體表現不致大幅退步,但錯誤未必能功過相抵。有時,因心態而釀成的失敗不是一件件豐功偉業所能抵銷。以秦代為借鏡,秦始皇一統天下、建長城、設立多項促進社會進步的制度,雄才大略。但他日後驕奢淫逸,加速此朝代的滅亡,昔日功績不足以完全彌補其過。同樣的,我因自滿散漫所造成的過失不能因為往常成績優良而一筆勾銷,唯有真心想改善現況,如同秦孝公變法圖強般,錯誤方能解,情況也能漸入佳境。

  秦人功過看似離現今年代久遠,但行事的本質不會因時代而改變。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他們追求富強的努力是活生生的學習教材,因驕奢淫逸而招來的失敗是血淋淋的警惕,正可謂「前人蹉跌,後人知警」。

生命中的一點光《人生不設限──我那好得不像話的生命體驗》

第三名 NO.C087
姓名:唐翊雯
學校:賴厝國小 六年二班

  當我們在路上遇見一位沒有手腳之人,我們會悲憫他,而當我們看見一位沒有手腳之乞丐,我們會施捨於他,然而,當我們看見一位沒有手腳之人站在台上,分享著他自小至大的心路歷程,並鼓勵了無數人心,那比之於憐憫,更多的──是驚嘆,是讚揚……。

   他──曾經受到嘲笑。他──曾經嘗試自殺。出生時曾不為父母所容,然而,如今的他,卻是一位勵志演說家,不知重振了多少失落的人心,他──從一無所有至一無所缺。小學三年級時,我的母親為我買了這本《人生不設限》,起初見到此書時,我對它並不抱持任何興趣,直到在媽媽鼓勵下,
我打開它……。

   它就如酷暑時之甘霖,滋潤著我心。我的家庭並不富有,所遭遇之困境自然亦比他人多,恰巧三年級時,正是我書法之路的低潮,對於原本鍾愛的書法,我喪失了興趣,在原本看似康莊之大道上,出現了坎坷,出現了分歧點,在茫然中,我無所適從,心靈更無依偎之處,恍如離枝的幼鳥,天空雖然碧藍,心中卻如雨天似的灰暗。毛筆──不再為我吐訴心事之物,反而成為我沉重的包袱,發顫的手腕,落筆不再自信,外界的流言蜚語使我冰封了自己,然而閱讀此書,它並無說教,更多的是風趣之語,及作者──
力克‧胡哲對生命無限的信心及嚮往,在我灰心失意之際,我讀到了這段話:「無論你的人生看起來有多麼無望,希望永遠存在;就算情況似乎很糟糕,前方還是會好日子;無論環境有多險峻,你總能超越這些艱險。」

   在閱畢其書之後,我看到力克‧胡哲對每個人無私的關愛,那是一種博愛、無我、無他、無國界,他並不在乎我們的外表,「我愛你們本來樣子。在我看來,你們漂亮的很。」他說。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卻詮釋了所謂「萬物平等,無色相差異」,在我心中激起了大大的漣漪,我從其身上看到了對生命應有之態度,那等積極,那等坦蕩,那等樂觀,積極於挑戰自己的極限,坦蕩的面對自己的殘疾,樂觀的創造自己的人生,豈是我所能及?

   我顫巍巍提起毛筆,輕柔的潤著筆毛,一種前所未有之暢然襲上心頭,前方似乎閃爍著一線光明,等待我去追尋。我──決定奮鬥,跟隨著老師,我化去了心靈的冰雪,走出失敗之陰霾,在進化的過程中,有歡笑,亦不免流淚,然而每當想至力克‧胡哲所遭遇的一切,和他所擁有之驚人成就,我便會在心中悄悄告訴自己:只要努力,一切皆會過去,任何成功之人,皆有他們所遭遇之困境,不是嗎?暴風雨過後的晴天,總是燦爛美好的。

   兩年過去,我終於找回自我,不再執著於成敗,而懂得享受努力時之快樂。老師帶給了我外在之變,然而力克帶給我的,卻是心靈之富足和充實,站在領獎臺上,我不再介意他人的閒言閒語,無論是好是壞,其皆為我進步之動力,唯有敞開心胸接納那些流言蜚語,才能敞開心胸面對他,誠如作者所言:「我們可以選擇對那些令人失望與不足之處念念不忘,可以選擇苦澀、憤怒或悲哀;或者,在面對艱難時刻和那些對我們心懷惡意的人時,我們可以選擇從經驗中學習,然後繼續往前走,對自己的快樂負責。」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再美的月色亦有陰晴圓缺,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我們執著於
金錢,執著於功成名就,然而即便家財萬貫,即便功成名就,我們又得到什麼?內涵往往勝於外表,
力克‧胡哲罹患了海豹四肢症,然而他對社會所奉獻,卻是如此的博大而無私,誠為當今學子之楷模。

   力克‧胡哲,一位從無至有的公益慈善家,他──正於無形中引領著我,步上未來,步上光明的人生之路。

改變,就從我開始《你就是改變的起點》

第二名 NO.C051
姓名:余乃成
學校:臺北市文山區武功國小 六年三班

  「我們,其實是有選擇的!捲起抽子改變,才有你想要的未來。」

   這幾句話就是本書的要旨與精華,我看完後內心受到非常強大的震撼,我也深深的體驗到:改變才有機會;改變必須從自己開始,不能老是寄望他人;改變更要堅持下去,朝正向、良善的領域努力不懈,這樣才有美好、光明的前途。

   《你就是改變的起點》這本書,作者為嚴長壽先生,天下文化出版。我一時好奇,翻開本書扉頁時,發現它是一位文友送給爸爸的生日禮物。爸爸說,這年頭,送書當禮物的人愈來愈少了,因此他格外珍惜。爸爸接著說:「……不過,它裡面談的大都是有關臺灣的政治、經濟、媒體,還有什麼選舉、藍綠、公民素養、網路社群……它比較適合年輕人閱讀。妳還小,看不懂的!」

   爸爸不說還好,他說我看不懂,我卻偏要「偷偷」看下去不可。結果證實,它的內容雖然適合大人──尤其是青年──閱讀,但我全都明白,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爸爸在媒體工作,家裡有多份報紙,二是媽媽只允許我看電視節目中的新聞報導,三是書中所寫,都是我們臺灣切身的問題,所舉例子我大都知曉,所以,我是「新聞達人」,怎麼會看不懂呢?

   本書不斷以作者所聞所見,也持續以反覆論證,強調「活出不被操縱的人生」、「培養不被收買的能力」,以及「具有澄清、判斷是非的本事」……然而,以我身為小學生而言,我獲得的最大啟示,就是「改變」這兩個字,不好,我們要改變,很好,我們要改變得更好,改變是前進的原動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改變要「以身作則」,從自己做起。

   公車上有人不讓位,我來讓座;公園裡垃圾箱溢出雜物,我就是不亂丟?皮;車禍現場行人避之為恐不及,我會立刻伸出援手;遊客亂扔食物給動物園的猴子吃,我勇敢向前阻止……這些都是小事,但也是因為我的改變──改變先前的「干我何事」的想法,才能有今天這樣「正確」的態度和做法,使得社會多了一份進步、詳和的力量。

   我是新住民的第二代,坦白說,新住民之子常被人瞧不起,因此我下定決心改變自己,經過長時間的「奮鬥」,我在學校不但品學兼優,各項競賽也都名列前茅,令人刮目相看。這都是由於我的勇於改變,力爭上游,方始有目前的一點好成績,否則,我還不是如一些人所說的:「他們新來的,功課好差,表現好爛!」

   的確,《你就是改變的起點》這本書,對我的影響至深且遠。它讓我開啟了不一樣人生──一個朝氣蓬勃、永不屈服的人生。我更深刻了解到,改變之前,必須擁有充足的素養與堅實的能力,才可達成目標、一圓夢想,這正是我最迫切、最需要努力的地方。

   「你就是改變的起點」,這個「你」字應該換成「我」字,「我就是改變的起點」,我要挽起袖子,劍及履及,締造我想要的未來!

一本好書的啟示《少年小樹之歌》

第一名 NO.C191
姓名:黃妍菩
學校:台南市東區勝利國小 六年四班

  走進書本的世界──金石堂書局,各種不同的書閃耀著迷人的光芒以及各種與眾不同的特色,但唯獨最令我想「一翻究竟」的是《少年小樹之歌》。這本書純樸的書面及透露出一股神秘且令人不由自主被吸引的文字簡介,帶領著充滿好奇的我進入故事主角小樹的大自然生活……。

  這本書有一股來自深山的自然氣息,當我一翻開此書時,我彷彿聞到了潮溼的泥土味,也聽到屬於大自然有如天籟般的聲音,甚至看到一個個文字倏然成了一座又一座的山巒 ,成了微弱的銀色月光,映照在湖泊的粼粼水光,還成了山嵐海所一同簇擁的晨曦。那些淡雅而柔美的大自然景象如同播放機似的,一一出現在腦海中。我不禁隨著主角小樹和他爺爺的腳步,沉浸在風兒輕輕的言語、笑聲,以及鳥類愉快的歌聲,和山谷的懷抱,並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小說中小樹的爺爺個性淳樸,總會教導小樹許多大自然法則,他常說:「只要跟森林和平共處,它會供你一切的生活所需。」這句話說得正確,且含有一些深刻的道理。的確,人類在如此寬廣的大自然中有如蒼海一粟,是那麼的微不足道的啊!不過,只要不破壞大自然生態,還是可以和自然界的生物共同生存。小樹和爺爺在山野生活的趣事,不僅帶給我不一樣的自然法則,也讓我們學習到與大自然相處的方法,使讀者們更能逐漸親近大自然生活。

  除此之外,小樹還擁有一位親切而且頗有智慧的奶奶,她每次都不忘了叮囑小樹:「當你發現了美好的事物時,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分享給你遇見的人,這樣,美好的事物才能在這個世界上自由而永恆地散播開來……。」這句話提醒了小樹,使他成為一個大方的人,卻也讓讀者們打開心胸,不為別人計較。這種帶有一絲溫暖的話像水中的漣漪一般,從人們心中擴散出來……。

   這本書深刻內容像一條河水,不時閃著動人的粼粼水光,不時噴灑著白色水花,流到學校裡,讓學生由此獲取新知;流到全國各地,讓讀者們倍感感動;流動了世界每一個角落,讓人們倍受影響,藉此改變了想法,還因此拓寬了新視野。

  《少年小樹之歌》不但帶領我們看見了清晨的誕生,也讓我們聽到了風的歌聲,甚至使我們明白生存在大自然的法則。這本書讓我有了不一樣的視野,還讓讀者們體驗了前所未有的山野生活。小樹總是活在人們的心中,指引人們踏向大自然中那條正確的路。

Hopeful hope in placeless place《不在他方》

高中組 佳 作
姓名:金孟翰
學校:台中二中 一年九班

  時間的銀絲包圍著記憶的沙漏,層層疊疊,編織成一張細密的網,過篩、濾清,留下那些所謂的純粹,雖如晨霧之稀,卻格外芬芳;意外醉人。零碎、游離的世界風貌存在於此時此刻的存在,在我面前以完整的面貌重新定義自己的座標,詮釋自身的靈魂。
  ?弦的<如歌的行板>之於蕭邦的<幻想即興曲>就如陳綺貞的<旅行的意義>之於克萊曼第的<C大調奏鳴曲>。旅行的意義究竟是甚麼?在我看來,旅行就像在平凡的日子這塊空白畫布漆上多采多姿的顏色,如懷素的狂草,隨興揮灑,快意淋漓,當下就能綻放的美,是自由歌唱的冠羽畫眉,何須定義來囚箝它的自在呢?翻開書頁,隨著陳綺貞的筆尖,從哈瓦那寧靜的海港到史瓦濟蘭的橙紅黃昏與燦爛星空,越過地中海與阿爾卑斯山,漫步在巴黎的晚景,品嘗柏林溫暖可愛的人情,再見證了威尼斯的下沉與灑脫。風乾的意象在我面前膨脹、發酵,原本輕盈的日常,卻如詩地蘊含了飽滿巨大的畫面,靈動間夾雜深層的印刻,充滿蒙太奇般的鏡頭對調,我深深感受到一種柔軟、充滿同理心的「讓眼球轉動的小肌肉」。
  有一天,海浪決定和貝殼說話,沒有預兆,就像一個人繞過街角被柳樹垂下的絲?輕拂過臉頰,像宇宙深處一閃而過的星輝。一小塊的偶然,在時光的沖刷、曝曬之下,經由人們的巧手塑成了各自的旅行、創作,和一首首自己最珍視的,用生命譜成的小詩。在<聲音採集計畫>中,陳綺貞手舉著一支麥克風收音器,踏過台北早晨的街道,爬上九份的山丘,聆聽、蒐集著雖對身為台北人的自己熟悉卻早已遺忘已久的各種聲音;各種在必然中發生的偶然,也許台北-這個睿智的老人,早已在某個時刻,得知這位深愛著自己的詩人,要在這天用她的雙耳核和心,重拾這片土地的脈動,如一片漂泊枯葉,歡慶自己即將在最為熟悉的樹根上,展開重生。
  「他方」,在閱讀過程中一直讓我反覆思量的這個詞,似乎是指涉一個無根、不確定的所在,倘若無法定義、無法標示,不在他方應是代表此時此地。在<日常生活>中,當行走過從哈瓦那到巴黎的諸多城市時,陳綺貞最懷念的,卻是自己台北住家旁的早餐店,那裏沒有巴黎的浪漫知性;也沒有柏林嚴謹繁複卻具體的精神,毫不拖延的俐落,是一個「準備好戰鬥,裝上彈匣的場所」。不管到了多遠的他方,心仍追尋著初始的純粹,有著行動的勇氣,這想法是讓現在開始轉動的齒輪,是譜成生命,這個由不停的追求所交織而成的綺麗詩篇的基調。
  過去萊特兄弟在第一次試飛成功時下的眼淚,不是因為滿心的成就感,而是發現自己也正在飛。在生活中,我可曾迷失過?還是我誤以為自己失去方向,被眼前的障礙遮蔽了雙眼?一片在雨點中落下的花瓣,在空中旋轉飛舞著,不管經過多少次的迴旋,或被風吹偏了方向,它終能落在當初孕育它的地方,生命的追求亦然,當我正困惑著自身的歸依,這本探索現在的書能告訴我是誰,告訴我我的心不再他方,就在此時此刻,這個夢想的起點。

踮著腳尖的畫框《丹麥女孩》

高中組 佳 作
姓名:陳鈺惠
學校:台南聖功女中 二年敬班

  他,握、沾、點,分離的色彩已成為童年故鄉的一景;她,割、縫、變,迷失的身軀終重生在大海的波浪。
  丹麥女孩在前幾十頁中。我一直認為是在講述他的妻子,優秀的他身旁那位背著重重畫板出門再以相似裝扮進門的她,多添了一絲失望。不捨她的徒勞無功,僅此。感覺有一個人從背後緊緊環抱著自己,氧氣在唇邊逡巡,他甚至拉低氣壓,心臟緊縮得忘記跳了幾拍,在「女孩」自帷幕後小心翼翼踏出腳尖開始。他其實是她,畫不出狠狠刻在腦中的那幅冬天,卻能自若地旋轉在以香氣佐容貌的長髮裡,名氣成了高掛在衣櫥深處的淘汰品,手掌心的藥丸化成嘴邊的笑靨,輕勾的弧線拋出我的痛,凝結在空中,接起不同時空的我們,電流,一陣一陣,毫無保留重擊我的心扉。
  如此的,類型不同,本質一樣,其實不難在社會上看見,收集芭比娃娃是吳季剛幼年時期的興趣,而副作用就是嘲笑聲,收集玩具車才是普遍大眾的認可。求學階段,他把天賦加上努力發揮到創作上,重要的讀書成了一種休閒活動。因此爾後的人生道路上多了一個沒有畢業證書的小坑洞,鑄熔了一個聞名國際的太陽,耀眼於設計品和國內外之間。別因為與世界所踏的步調不同,強硬折斷光芒的羽翼。
  身體與心理兩種靈魂,應該與誰簽下契約,皆是一場血肉模糊。除了自己以外是看不見孤單的另一抹魂,可世界只願認證自己所相信的,並強勢的封印,訂定為一種疾病。快樂是每個人都擁有的超能力,而她的快樂卻連帶地被封印於陰暗,因為她的特殊會使大多數人眼中漆上一層懼怕,多數人的懼怕和她一個人的快樂似乎不是一個划算的貿易。
  不知道的是:孤單的靈魂纏繞的恐懼是比鐵鍊更加粗、比毒液更加致命。承受身旁逐漸的冷清,學會無視周遭的利劍,摸索逃避拳頭的猛攻,寬大的手在顫抖中慢慢扭轉成溫柔的指節,冷汗灌溉成一朵嬌豔的花蕊,三更的劇痛無法成眠,血液盡情地蔓延開出高貴的玫瑰,勇氣是她無畏挺立的唯一支柱。  順著指尖,嚼著由豐沛情感烹煮成的一行行文字。用義大利人享受食物的慢條斯理感受每一個字詞的抨擊,是強烈的勇敢與信念;用法國人的浪漫血液嗅聞出隱藏在字句間動人心魄的渴求,是單純的尊重與重視;用德國人靈魂中的嚴謹提煉紙頁上的淚珠,保存在左腦,是告誡與面對。

失?憶?《我想念我自己

高中組 佳 作
姓名:黃詩婷
學校:屏東女中 一年二班

  失去的痛,在於曾經擁有。過去,信手拈來即是篇論述清楚的報告,如今僅留下顫抖雙脣吐不出一個四音節的單字,記憶一點一滴腐蝕,恐懼貪婪地吞噬身為人應有的自尊,直至赤裸裸地留下尷尬與無奈,當教授失去令人敬仰的知識,失去與人交涉的能力,那還剩下什麼?
  早發性阿茲海默症帶來的錯愕,緊接襲捲而來的恐懼,開始語無倫次、無法精準表達,她,不再是記憶中的自己。睜開雙眼,日新月異的世界下卻是日益退卻的身影,廁所在何處,記不得,什麼也憶不起,不知道、使不上力的無奈,緊咬著脣,開了一扇又一扇的門,找不到,還是找不著,只能放任溫熱的液體留下痕跡,不能做,什麼也做不好,只能明天一早遇見更狼狽的自己。
  阿茲海默症的患者,每天面對更無法自主的人生,本由自己定義的生活,竟無插手餘地。然而,自己亦無法認出曾捧在掌心、細心呵護的家人,摯愛的枕邊人,曾共享的青澀愛戀、攜手踏過的迂迴崎嶇,一直以來緊緊握在手心,卻也化為塵土,流失、飛揚,直至徹底滔空眷戀,直至有一天,眼前以淚洗面的陌生人為自己蓋上被褥,彬彬有禮卻帶著一絲不解的道謝,然後沉沉睡去。
  只有陪伴,是我們握有的一帖良藥。或許逝去的點滴無法找回,但這何嘗不是種「幸」?洗盡鉛華,一併刮除刻鏤在心頭的悲愴,風光歲月雖留不住,但我們仍能昂首挺立,抹滅傷痛後,不帶絲毫眷戀邁向未來。然未來是明亮卻也空洞的,當記憶潔白如紙,如何談將來?如何談陪陪?即使緊緊依偎在身旁,說說最愛的冒險篇章,轉過頭來,他卻可後坐一格,疑惑地盯著,終究不明白。
  讓他感覺被愛著吧!記憶從不是問題。
  幾個月大的嬰兒,會因兩三天未見面而嚇得嚎啕大哭,甚至連母親的模樣也認不出,阿茲海默症何不是將我們帶回最初的單純。所以我們就單純的愛著吧!像對嬰兒般,不奢求在他記憶中佔有一分地位,只要他笑著、被愛著,多少光陰換來的陪伴是值得的。倘若有那麼一天,雙親記不起身旁的人事物,想不起是否打過招乎,寫不出自己的名字,我會做的,也是僅能做的,給予家人愛與陪伴,走完最後一哩路。
  得到後的失去雖然痛苦,但這或許是扇窗,打開一趟旅程,陪伴與被呵護的旅程,遺忘的記憶可以再創,只要緊緊抓住那雙手,一起走下去,即使掉了知識、掉了言語、掉了自主能力,所留下的,至少還有「愛與被愛」的權利。